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西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制定《广西种植业优势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把桑蚕列为规模较大、效益显著且具备综合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来重点发展,2014年全区桑园面积、蚕茧产量是2000年的9.5倍和10.6倍,2013年全区蚕农售茧收入111.1亿元,是2002年的10倍,桑蚕产业成为西部大开发与承接产业转移中广西最成功的产业,广西迎来了“蚕虫脱茧变成龙”的春天。
坚定的信心抢抓机遇谋发展
广西桑蚕产业的发展贵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以坚定不移的信心,攻坚克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蚕桑产业是外向依赖度很高的产业,受世界经济影响较大。2002年,蚕茧收购均价最低的仅45元/公斤,广西部分地方甚至出现蚕茧没人收的困难局面,桑蚕生产出现低潮。
这时,正逢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不久,“东桑西移”刚刚萌动,广西农业厅和蚕业部门通过多次调研后,认为应该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坚定信心,在茧价低迷时顶住难关,在茧价转好时拼命冲刺。为此,广西召开了“东桑西移”暨广西生态蚕业发展研讨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会指导,为广西桑蚕业发展出谋划策。会后,各级农业部门迎难而上,把危机变为良机。通过两年多的发展,2005年起,广西桑园面积跃居全国第一,扭转了困难局面。同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出台《广西种植业优势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把桑蚕产业列为广西重点加快发展的11大新兴农业优势产业之首。之后几年,广西桑蚕产业实现了产业健康发展,蚕农持续增收的稳定发展局面,在全国树起了“中国蚕业的广西现象”。
不弃的坚守科技发力走高端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广西蚕丝品质从2A走向5A、6A,正是科技人员用智慧和汗水的不弃坚守,迎来了产品质量的跨越发展。
亚热带蚕桑育种与种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广西)、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中心(广西)落户广西,农业部蚕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丝绸工程实验室在广西设立工作站。同时,以广西蚕业研发人才小高地、“八桂学者”、桑蚕茧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为平台,大力引进、集聚和培养各种高级人才。聘请向仲怀院士为自治区主席农业院士顾问,19名国内知名专家为客座研究员,为广西桑蚕产业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大力支持从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人才,组织技术骨干到有关高校举办高级研修班,为桑蚕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基础。
针对广西的气候特点,先后自主培育出大批抗高温多湿的桑蚕品种和高产优质杂交桑品种,成为目前广西的主推品种,“两广二号”蚕品种成为全国推广量最大的夏秋蚕品种。此外,还在桑园建设、小蚕共育、大蚕饲养、方格簇营茧等关键环节加大攻关,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广西特点的高效技术体系和模式。
通过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广西蚕丝在产量大幅提升的同时,质量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现在普遍达到4A级,部分达到5A级甚至6A级。2014年,全区桑园面积285万亩,蚕茧产量3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0%左右。
神奇的崛起完美承接东桑西移
“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目前,广西蚕茧和生丝产量均超过世界第二的印度。广西桑蚕产业的“神奇崛起”,主要得益于紧紧抓住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完美承接“东桑西移”。
从新世纪初期开始,广西桑蚕产业抓住西部大开发后“东桑西移”的良好契机,铆足干劲,逆势发力,摘取了7个“全国第一”:蚕茧产量连续10年全国第一,桑园面积连续9年全国第一,蚕种产量全国第一,亩桑产量全国第一,生丝产量全国第一,桑枝栽培食用菌产量全国第一,蚕农售茧收入全国第一。向仲怀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竖起大拇指称赞广西蚕业发展为“神奇的广西现象”。
“神奇的崛起”给蚕农带来的是增收致富和美好前景。2013年,广西蚕农售茧收入111亿元。目前,广西种桑养蚕涉及农户88万多户、360多万蚕农,桑蚕重点示范县中有9个县年产茧量超过20万担,逐步打造了广西桑蚕产业循环经济(宜州)基地及横县、象州等10大桑蚕基地重点县,全国蚕茧产量10强县中广西有宜州、象州、横县、忻城、环江等8个县。
此外,广西还成功走出了一条桑蚕资源多元开发利用的新路子。如利用桑叶开发出桑叶茶、桑叶粉、桑叶食品;利用桑果开发出桑果汁、桑果酒、桑果醋;利用桑枝造纸、造板材及造粒开发生物质能源;在农村集中建设沼气池,有效解决蚕区蚕沙污染问题,也为农户提供了清洁能源。尤其是目前广西桑枝栽培食用菌达1亿棒,食用菌产量约4万吨,产值约4.4亿多元,产量为全国之首。形成了区域优势化、生产规模化、产品特色化的良性发展格局。
上一篇: 广西圈入“一带一路”经济区,将带来什么变化?
下一篇: 广西河池:反季节桑果栽培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