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在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带动下,桑蚕生产已成为广西河池市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河池市下属的宜州市大力推进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宜州市桑蚕产业增量提质。建设了优质原料茧基地14个,桑园面积达21666.67公顷,鲜茧产量4.475万吨,桑园面积、鲜茧产量连续9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
自“东桑西移”战略实施以来,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东部发达地区的蚕业在不断地萎缩,全国桑蚕业规模在不断减少,但广西却很好地承接了东部的蚕业转移。而河池境内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属于南亚热带养蚕地区,桑树生产期长,产叶量高,产出高,效益高,且适合连续化、规模化作业,相比其他地区,优势明显,逐渐活跃成为全国最大、最引人注目的原料茧基地。蚕茧加工企业纷纷兴建,客商慕名来河池抢购鲜茧。
2007年,宜州市桑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工作通过了国家考核验收;2009年8月,广西党委、政府决定在宜州建立广西蚕桑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区桑蚕茧丝绸产业发展;2012年9月,全国桑蚕性“三创”(即创新、创意、创造)会在宜州市召开,总结出了河池市蚕业生产的52个创新点;2013年4月,广西蚕业工作推进会在宜州市召开,来自全区各蚕区的领导和专家学习考察了庆远镇蚕桑标准园示范点。由此,河池市种桑养蚕的总体规模已跃居全国前列,养蚕技术在国内属领先水平,张种产茧量和亩桑产茧量在全区乃至全国都位居前位。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示范、推广和应用下,该市桑树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桑蚕优良品种的覆盖率达100%,新型簇具“方格簇”的使用100%,远远高于周边地市。
“提升桑蚕质量关键要立足特色农业优势,推进标准化和循环经济建设。”宜州市委书记黄平权说,这也是推动桑蚕产业高产、高效转型的发展方向。
2014年,宜州狠抓桑园低改,推广良种良法和省力化养蚕技术,引进并示范推广桑树“三倍体”、桂桑优系列等优良品种和“两广二号”等桑蚕优良品种,向桑农培训普及了中低产桑园改造的标准化技术。
作为广西全区的示范基地的核心区,河池市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形成“茧-丝-绸”、“蚕沙-有机肥-叶绿素”和“桑-菇-肥”循环利用模式。把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当作产业整体发展的关键,下大功夫,重点突破,努力实现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农民建立蚕沙池、沼气池,利用蚕沙种植蘑菇,企业收集加工有机肥等措施蚕沙推进蚕沙的综合利用。目前蚕农自行堆沤处理在80%以上,企业收集和群众自行无害化处理蚕沙生产有机肥超过5万吨。同时,推广桑枝食用菌的种植,以技术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指导和培育桑枝食用菌生产企业和农户,在技术上重点扶持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企业,开发桑植食用菌市场,建立桑植食用菌品牌等,使桑植食用菌生产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据了解,宜州市目前已提前完成广西蚕桑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宜州)示范基地建设大部分发展目标任务,全市茧丝绸加工企业21家,其中缫丝企业10家194组,织绸企业3家,织绸机218台,装机量和缫丝能力分别约占全区总量的1/4,居广西首位,蚕茧生产、茧丝绸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总产值突破40.37亿元。宜州市茧丝绸循环经济实现产值13.25亿元。
审视河池桑蚕产业发展在政策、经济上的良好态势,黄平权表示,2015年,宜州每个乡镇要新增1个蚕沙治理示范点;加大科研、培训及人才引进力度,促进桑蚕茧丝绸产业增量提质。宜州茧丝绸产业向真丝、服装及副产品深加工延伸,将全力打造“中国丝绸新都”。
上一篇: 关于国家储备厂丝投放和收储的公告 国茧协办2014年第1号
下一篇: 广西出台缫丝加工行业增值税核定扣除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