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池市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的历史机遇,做大做强桑蚕产业,2014年桑园面积78.59万亩,鲜茧量10.77万吨,桑园面积、鲜茧产量连续9年位居全区第一;目前全市桑园面积达80.56万亩,预计2015年鲜茧量11万吨。在大力发展桑蚕产业的同时,河池也十分注重桑蚕综合开发,当前,全市蚕沙处理达80%以上,桑枝利用率在60%以上,走在全区前列,探索出一条生态循环的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2015年5月14日,全国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现场会在河池宜州市召开,总结和推广该市在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加强桑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探索与创新。
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大力发展桑枝栽培食用菌产业。河池充分利用本地桑枝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桑枝食用菌,加上桑枝粉碎机的研究成功,桑枝食用菌产业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河池乃至广西农业在全国的亮点。据统计,2014年全市桑枝食用菌发展到9600万棒,产值3.6亿元,预计2015年发展到1亿棒,产值4亿元。
二是引进企业开展蚕沙商品化治理。该市与广东农科院、广西农垦研究院、广西圣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引进外地资金、技术和企业,在全国首创蚕沙商品化治理。2007年,引进了浙江省宁波市余尧化工厂到宜州市投资兴建广西舜泉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之后,又先后引进春语公司、东生公司、三堡公司等,利用蚕沙生产生物有机肥,每年收集加工蚕沙5万多吨,生产的蚕沙有机肥1万多吨。
三是创新蚕沙处理新模式。创建公司+合作总社+合作分社+农户的模式,解决千家万户收集蚕沙难的问题(即合作分社集中处理,合作总社收购,由公司加工、包装和销售等),通过引进的广西圣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蚕沙处理综合利用农民专业合作总社,目前已处理蚕沙20000多吨,由于该公司拥有多项蚕沙无害化处理专利技术和核心生物菌种,科技含量高,处理程序简单易行,蚕沙处理效果显著。
四是积极探索桑园立体生态种养模式。为稳定蚕桑生产,多渠道利用桑地资源和空闲劳动力,提高桑园的单位面积产值和复种指数,促进蚕农增收,该市大力推广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在桑园套种白菜、萝卜、马铃薯、花生、黄豆等农作物和套养果园鸡等,取得了较好的效益。2014年全市桑园套种经济作物达2.4万亩(1600公顷),套养果园鸡30多万羽,产值达5000多万元。
五是着力推进下茧综合利用。该市充分利用大型缫丝企业、蚕种生产场的资源和技术,引导企业利用蚕茧下茧、缫丝下脚料、削口茧壳等制作蚕丝被。据统计,目前全市每年生产蚕丝被30多万床,产值3亿多元。
上一篇: 广西宜州:“中国丝绸之都”如何破茧而出?
下一篇: 古老丝绸产业迎来“一带一路”战略新机遇